400 - 820 - 3979
A不同时间、温度的保存对不同的外泌体样本影响不一;如果研究方向为外泌体形态特征、蛋白或其他功能性分析,在分离后新鲜使用为最佳。目前主流的建议是提取出外泌体后最好是新鲜使用,或低温短期保存。
短时间几天内可以放4°C,长时间储存置于-80°C保存。

A

以目前外泌体的分离手段很难获得十分纯净而且单一的外泌体样品,也没有任何一个单一实验可以确定外泌体的存在。根据国际细胞外囊泡协会发表的指导手册《MISEV 2018》,外泌体特征鉴定通过NTA测粒径分布、TEM电镜分析形态、WB检测标志蛋白三项来验证。NTA分析样品中外泌体的粒径分布和颗粒浓度,TEM电子显微镜来观察样品中外泌体的形态特征,WB检测外泌体标志蛋白。

A

Chris Gardiner等2016发表的调查报告有报道细胞培养上清液是最常用来提取外泌体的样本来源,除了细胞上清,其他最常见的体液是血浆(47%)、血清(22%)、尿液(14%)、脑脊液(8%)和乳汁(5%)。

(Gardiner C et al., 2016, J Extracell Vesicles)

A答:常规细胞培养后会出现一些异物,这些异物可能会或不会干扰细胞生长,需要正确区分。
1) 细胞培养后视野下可见很多黑色颗粒物运动或者干扰细胞的正常观察,但需要区别于其它微生物污染(如黑胶虫污染,暂时对黑胶虫没有定论。当黑胶虫污染细胞后,会出现与细胞“此起彼伏”的状态、细胞状态缓慢变差、培养液澄清、细胞间隙存在很多“布朗运动”的黑色颗粒物等,即便换液或传代后仍然会存在或变多)。
2) 当培养体系中含有血清成分时,可能会有一些沉淀物。且血清中的沉淀往往比较难以预测和控制,但这些沉淀物不会影响血清的质量。无论是基础培养基或血清产品,生产出厂均经过3次0.1 μm滤膜过滤,同时无菌检测合格。
3) 有一些黑色颗粒物大小不规则,细胞间隙散在分布,细胞状态比较差,换液清洗后会减少,但细胞状态仍然较差,可能是细胞老化或状态差形成的细胞碎片。
4) 如果怀疑培养体系有污染,可以将新开封/已开封用于配制完全培养基的产品接种到固体培养基(LB/TSA/TSB等)中进行对比培养观察,培养3-4天左右观察是否有菌落形成以判断培养体系是否存在污染。

在线咨询
微信公众号
在线咨询
在此留下您的需求